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由于中国乳业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体产业对品质升级的转型需求,让苜蓿这种直接影响产奶量和品质的奶牛核心饲料在中国的进口量飙升。 一直从2008年时的2万吨不到的进口量飙升至后来的上百万吨。而这其中美国长期占据中国苜蓿进口的主导地位,202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苜蓿干草140万吨,占当年进口总量的78%。 2023年虽然苜蓿的总进口量直接下降至110万吨,但美国仍然占据更高89%的份额。根据2024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进口的苜蓿干草中美国依然占比达84%,从始至终保持着最大来源国的地位。 而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产的苜蓿干草确实具有优势。美国中部大平原的自然条件和农场主规模化机械生产的能力,不仅仅可以一次性管理上千亩土地形成规模效应。而且从收割到打包全程机械化,可以在脱水技术等方面精准控制水分保持品质稳定。 当然最首要的还是像美国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地气候优越,阳光充足降水均匀导致苜蓿不光能够年收割7到9次,而且单产也能够高达600千克/亩。 相比之下国产苜蓿的单产量仅为美国的85%左右,并且在品质上粗蛋白含量也相对较低不稳定。但美国苜蓿的粗蛋白含量稳定在20%左右明显优于国产苜蓿。 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差异和种植技术不足,导致国产苜蓿的品质波动较大,另一方面这样的先天条件也导致国产苜蓿只能维持在分散的小农模式下运作,难以形成工业化生产和产品分级。 苜蓿干草是需要快速脱水的,像美国的机械化烘干效率也要远超中国依赖自然晾晒的模式。由于这些条件的影响就让国产苜蓿必须面对成本价格更高但品质更低的窘境,因而没有利润市场又会促进遏制种植规模和市场的拓宽。 所以即便长期受制于美国的苜蓿进口,我国到2021年也才实现相当于美国总产量的5%,而且优质苜蓿比例相对低。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天气特征情况和技术市场等原因,也还存在一个特殊的土地政策原因。 那就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只能优先保障粮食安全,而对于苜蓿的种植只能更多的利用边际土地,从而进一步会导致产量受限。 为了能够摆脱则在这一产品上被美国制约的局面,中国正在尝试进行多元化进口,慢慢的开始寻找西班牙、阿根廷等替代来源,但是所占的进口总比例也不超过20%并且品质要稍差一些。 当然这种寻求另外的替代也并非长久之计,国家为了国家推动振兴奶业苜蓿的发展,实际上也在大量投入资金展开规模化种植基地的建设。 并且从苜蓿种源项目上入手,计划培育抗逆性强和单产提高30%以上的国产新品种。同时还通过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土地集约管理经营来形成规模化的效应。 以及利用苜蓿青贮工艺替代进口干草降低依赖等一系列手段,逐步摆脱对美国的进口。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中研网,2024年苜蓿草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前景分析